股权投资与ER模式的由来

来源:支点投资作者:支点投资发布时间:2012-11-07

  中国的股权投资始于互联网浪潮:新浪、网易、搜狐为首的第一批互联网企业,在1997年后顺应美国互联网潮流而起,而催生他们的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华平,德州太平洋等美资机构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以生动的案例为中国的风险投资上了一课。之后,TMT(技术、媒体、电信)一直是股权投资机构深度耕耘的领域,也是产生了无数创业和投资神话的传奇行业:腾讯与IDG的熊晓鸽、阿里巴巴与软银的孙正义、盛大与赛富的阎焱,伟大的创业者与伟大的投资人,共同创造了传奇般的企业。

  当时,中国政府也想建设创新型国家,准备设立创业板。深圳证券交易所具体承担创业板的设计,各个地方也纷纷准备上市企业。中国土生土长的第一批股权投资机构由此诞生了:包括深创投、达晨等一批在国内生存时间长一些的机构均是在这一阶段设立的。但是,在第一波互联网浪潮于2001年左右破灭后,中国的创业板也进入了遥遥无期的准备过程中:一直到准备了十年以后的2009年,创业板才有了第一批上市企业,而原来准备的那些企业基本上已经烟消云散了。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最早一批股权投资机构,也在没有尝到丰收的果实之前,直接进入漫漫寒冬。大多数的机构都只保留了几个人的队伍,苦苦挣扎。

  2007年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中小板和随后创业板的的设立,A股上市企业大增。而审核制下上市与未上市企业巨大的价差,催生了中国特色的股权投资:Pre-IPO投资。在此阶段投资的机构,大部分专注于Pre-IPO。由于企业离上市已经不远,盈利模式、团队、技术、市场等均已成熟,投资判断的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巨大的价差带来了可观的盈利空间。这使Pre-IPO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大大抬高的投资的价格。而硬币的另一面,企业在二级市场的股价却随着发行体制的改革和新股的越来越多而逐渐下降。两面的挤压使Pre-IPO投资机构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中国的PE投资向何处去?

  支点投资摸索的要素重组(element restructure,ER)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秉承技术+资本+企业家=伟大企业的理念,支点投资跳出传统股权投资仅作为价值分享者角色的桎梏,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资源,建立技术资源库,寻找适合中国当前产业发展和需要的技术;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家库,利用在投资和寻找项目进程中与国内大量企业接触的机会,为需要升级转型但找不到出路的传统企业家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而支点,则作为中间人,促成技术与企业家的对接,并为新企业的发展提供资本。这样,支点不仅仅是投资于一个已经成熟的项目,而是创造项目,为技术的落地发展,为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一条新的道路,也为股权投资创造了一个新的投资方式和盈利模式,是一个真正能够达到多赢的投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