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宇民寄语浙商三个关键词:审时度势、身先持后、格物致知

来源:中新网作者:中新网发布时间:2015-12-16

     中新网杭州12月13日电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浙商发展成为了当今中国最大的商帮,在改革大潮中尽显风流。然而随着经济新常态的不期而至,浙江民营企业家也迎来了“转型大考”,进退之间,舵向何处?
     “浙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不仅要做好与科技金融的对接,更要做好个人与组织、文化与经济的对接。”在12月13日召开的2015民企“双对接”活动日上,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联合会名誉会长郑宇民做主旨演讲,寄语百万浙商。他殷切地希望,在充满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浙商要懂得审时度势、身先持后、格物致知,创造社会财富,兼济社会情怀。
从三十年前的“鸡毛换糖”到如今的阿里巴巴商业帝国、从传统制造业遍布全国到互联网经济遍地开花……一直以来,民营经济都是浙江发展最大的特色优势,也是浙江发展的活力之源。在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浙江共有138家企业入围,连续17年蝉联全国第一。
然而随着经济新常态不期而至,如今浙江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低小散”弊端放大,市场压力凸显,转型升级意愿急迫。在经济换挡调速的关键节点,浙江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启动了“民企与科技金融双对接工程”,为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融资难和技术创新不足等难题探索出路。
     在13日召开的2015民企“双对接”活动日大会上,郑宇民做主旨演讲,首度揭示了三期叠加的时代背景下,“双对接”背后的另一层含义。在郑宇民看来,“双对接”是民企与科技金融的对接,更是个人与组织的对接、经济与文化的对接。
     “没有约束的自由,是胡作非为;没有规则的发展,是自相残杀;没有安全的获得,是适得其反;没有方向的前进,是南辕北辙。”郑宇民认为,民营企业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建设队伍,在党政队伍和军队建设日益强化的情况下,浙商应有所规范、有所约束。
     在郑宇民看来,浙商沉浮三十载,命运轨迹与国家政治紧紧维系,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因此民企要想发展,必须在认识上要以党为精神领导,永远跟党走,在战略上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战术上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则,三者缺一不可。
除了加强个人和组织队伍的对接外,郑宇民认为,同时应加强经济层面的“人”与文化层面的“人”的对接,援引文化力量推动市场经济发展。郑宇民将其归结为了三点:审时度势、身先持后、格物致知。
     春江水暖鸭先知,郑宇民指出,民企浸淫商海多年,对于机遇的把握很敏感,但对于周期的认识却比较薄弱,容易误判,“互联网经济新经济现在犹如新月盈凸,但如果把握不好也会变成下弦月亏。”因此在“开放的、尊重市场经济规则的、尊重爱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经济新常态下,郑宇民建议企业家应“审时度势”,看清路况再出发。
     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浙商走过了迅速发展的三十年。然而到现阶段,一味试错并不是长久之道。郑宇民认为,民营企业家应把握好身先而持后。
     “身先就是创新,创新就要有个性。”郑宇民希望,浙商应寻求创新,追求个性,以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中乘风破浪、脱颖而出。
然而无论是“审时度势”还是“身先持后”,郑宇民认为最关键的在于“格物致知”。格物是指知物、用物、从物、惜物、造物的统一,其意义在于,通过文化的智慧对事物的把握调度、界定、应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郑宇民认为,企业家首先要学会知物,“能够分别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了解需求侧、供给侧、投资侧、流通侧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其次要懂得“化物”,这体现了企业家的情怀与责任感。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一个文化企业,都是有责任的。这一路走来,不管是悲还是喜,他必须对他所从事的这个事业,要有所交代,这就是德操。”最后,郑宇民表达了对浙商的殷切期盼。他笃定地说,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应该是一个有人文情怀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