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金融改革的几点反思

来源:支点投资作者:支点投资发布时间:2012-11-07

  温州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实业飞速发展的神话。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温州速度”愈趋放缓,平均投资率比全省低十多个百分点。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确定了十二项主要任务。被称为“温州十二条”。十二条发布后,温州金融业聚集了全国的目光,温州甚至被称为“金融特区”。

  但总体而言,在国务院批准的十二个事项中,除了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是最大的亮点外,其它金融种类和制度创新都谈不上有很大突破。在高利贷危机中酝酿出这个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方案,是否找到关键的症结所在,还有待商榷。

  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把握宏观形势,找出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温州此次改革,从更高的角度看,更多是一种政治风向标,这无疑值得期待。但就现实效果而言,如果仅针对金融本身的问题,改革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本文拟从温州目前的高利贷问题谈起,分析根源,提出解决的可能之道。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批评。

  一、温州金融问题的根源

  温州民间资金存量巨大,却有高达20%的比例集中于民间借贷——据统计,2011年下半年,温州市存量的民间资本达6000亿元,其中参与民间借贷的达1200亿元。而与此同时,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断裂,企业家出境躲避、甚至自杀;这说明,温州的问题,在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前30年实业产生并积累的财富,从如鸡肋般的实业中溢出而产生的无序金融问题。

  从矛盾论的角度看,经济中包含着一组矛盾:资本代表的虚拟经济与实业代表的实体经济。两者必须达到稳定与平衡,经济才能够稳定发展。两者发展不平衡——虚拟经济体量过大,作为基础的实体经济更加无法支撑。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由此而来。

  我们必须认真地思考:为何温州的大量存量资金,没有投入到实业中去?无非有三个问题:1,投入渠道和平台?2,投资的法制保障?3,投资的价值和意义?

  投入渠道有待创新式的建立。投资的法制保障则是源于信用体系的重构和法律保障、法制观念逐步健全。没意义则是因为当地实体产业落后。让我们逐步进行分析。

  二、投入渠道——两步走,建立统筹作用的政策性补贴银行

  投入渠道的问题比较好解决。就以目前温州的高利贷问题为切入点:高利贷主要寄生于房产业、大宗商品炒作、企业还贷、企业订单出货短期周转这四个温床。房产业已经渐趋合理回归,大宗商品炒作是个体非典型行为,我们省略不谈。单谈后两者。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借一笔大额的整数款项是容易的,但基于回款、滚动生产和现金流问题,要一举清偿这笔款项却十分困难。而中小企业的贷款期又短。这就给以银行从员工到行长内外勾结、针对中小企业还款的迫切需求,设置高利贷资金池。现在的这种窘境与其说是企业自身造成的问题,不如说是其根源是被银行的求利行为所逼迫。

  前两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而商业银行的本质是企业,尤其是已经上市的商业银行,盈利是它的理所当然的首要任务。综合这两方面考虑,面对如今的情况,国家有必要重新考虑建立一个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的财政补贴银行。

  金融改革是全局问题,非一地之力可解,这需要顶层的设计。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分两步走:一、政府出面,收集民间资本组建资金池,对还贷需求强烈且资产经营良好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做一个还款转贷基金,以斩断高利贷的利益链条。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吸收其他小额贷款参与。二、考虑将邮政储蓄银行这样一个拥有众多网点、熟悉中小额贷款的银行,发展为专业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性银行——称民营企业发展银行,首先解决企业的订单短贷,再逐步接手协助企业还贷的再贷款问题。

  三、投资的法制保障——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中的阵痛与制度建设

  没保障的问题相对复杂一些。早期在温州做生意的人都有一种感觉:温州的民间信用体系十分发达。几百万的借款,往往是通过口头协议进行的,甚至连借条都没有。这是源于熟人社会而出现的情况。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用体系,是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来约束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熟人社会逐步向陌生人社会发展。

  温州的民间金融目前正处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在熟人社会中形成的信用链条,有一环断裂,就将形成蝴蝶效应般的恐慌蔓延和连锁反应。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所能做的,就是健全法律保障,培养民众的法制意识。在法律保障方面,重点不在于对不法行为予以处罚,而在于对合法行为进行确认和体制保障。

  四、投资的价值和意义——以“升级”为核心

  温州当地的不少产业比较落后,缺乏技术含量。资金的投入无非是扩大产业规模,对利润率的提高并无裨益。而这些传统产业市场多半已经饱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的结果很可能是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在这种情况下,产出的货币回流到生产中去,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实业产生的资本从实业中净溢出,存量资本又不愿进入实业之中,造成了资本与实业的不平衡。

  因此,当下根本问题是产业升级问题。

  产业升级与转型往往被同提并举。但是转型的工作轻易不做,因为进入一个不熟悉的行业,是有巨大风险的。我们应当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升级方面。

  升级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规模化竞争力升级;(二)产品档次、市场定位的提升。下面分而论之。

  (一)规模化竞争力升级,可考虑成立或引进专业并购公司进行。

  温州的实体经济中,有相当部分是日常用品的轻工业,如皮鞋、服装、简单生活用品等,这些行业较难通过吸收技术的方式实现升级。但可以通过规模化竞争的方式提升竞争力。

  这些行业,尤其是在海外市场,不断遭受下游客户议价能力过强的冲击。主要是因为其中的企业小而散,互相之间同质化竞争激烈,技术含量不高,只能以低价竞争的方式进行推销。虽然成立了行业公会,但控制力不强,无法有效地形成集体谈判、统一定价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考虑成立或引进专业的并购公司。一、两家并购公司专门负责某一行业,从中选择具有优良品牌和渠道的企业作为母体,提供资金进行横向并购。现在这些企业存在困难,正是为并购提供了最佳的时机。通过并购,实现规模化升级,提高整体议价能力和盈利能力。

  第一期的并购过程如见成效,将能够吸引大量民间资本入驻并购第二、第三期的并购基金。如此一来,并购的进程势必加快,成果也将愈发明显,吸纳资金的能力和回报空间也将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形成良性循环。

  (二)产品档次、市场定位的提升,来源于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不仅是温州,目前整个中国大量传统产业面临升级与转型的历史使命和自身需求。而另一方面,科技转化率却不足5%。主要原因在于,纯科技型VC项目多是专家型企业家,其市场运作、团队建设、企业管理等能力普遍比较欠缺。这些隐性的因素,都是风险。

  针对这类情况,支点投资创造了要素重组的ER模式。ER模式是由投资公司对海外和国内的先进技术进行评判,并促成技术方与本土成功企业家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技术方以专利入股、投资公司以天使投资入股、企业家以部分资金和土地、厂房、设备入股的方式成立新公司,也可以是技术方、投资公司以专利和现金的方式对成熟企业进行增资入股的方式进行。由企业家负责管理运营、利用其销售渠道打开市场,迅速产生利润。再加上投资公司将自身资源和LP的资源输送到企业。这样一来不确定性的风险就相对可控,项目成功率得到大幅提高。

  在企业运作顺畅、获得大量订单之后,除了继续运作、积极上市之外,以一定的PE估值将部分股权转让给PE同行,也是投资方获得利润的方式之一。而且这种方式,缩短了盈利周期,更受投资人的欢迎。

  五、一个通盘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在温州这片勤劳而智慧的热土上,如果将并购、ER模式进行推广,推动当地企业的产业升级,促成一批规模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出现,加上上市、向同行转让股权等退出方式的配套运行,通过平台把游资有效地导入产业,不但解决民间资本集中于借贷领域比例过高的问题,企业也能获得大量股权投资,克服了资金困难,也就从根本上消除高利贷滋生的温床。而当地经济在这样的资金刺激和高科技带动下,获得跨越式发展,可谓是一石三鸟的好事。

  上述的建议,政府应当在其中扮演主导角色。比如,成立种子基金、引导基金以吸引并购基金、投资基金;在并购和ER模式进行过程中,政府也可以在促成洽谈与合作、提供优惠政策、甚至建立战略产业园等方面给予方便。只有这样才能提振民间资本信心,最大限度地将民间资本动员到新的模式中来。

  六、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双方势均力敌,事物就将稳定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当其中一方独大时,会出现问题,但也蕴含着发展契机。如果矛盾的另一方能够跟上发展节奏,达到新的平衡,事物就将发展、进化、脱胎换骨到下一阶段。

  希望各方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到“ER模式在温州”这一事业中来,群策群力,贡献技术、评价技术、整合资源。支点投资已经与多个技术项目平台进行战略合作,并储备了相当数量的技术项目资源,愿意作为这一事业的排头兵,将自己的存量项目和项目评判能力贡献出来,与当地的民间资本库进行合作,共同将这一事业做好,让资本与科技、实业共生共荣,达到新的平衡,使温州的发展进入下一个进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