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开幕式导演权争霸战

来源:支点投资作者:林齐鸣发布时间:2013-06-27

  张艺谋不只是一个导演,还是一个战略家。导演要指挥很多人,安排很多事,其中的周折,起码和打仗时一个师长差不多。其实张艺谋也就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导演的成功,在于获取经费、影片本身的效果和票房。在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的时候,导演们就应该发现一个绝好的成功机会,那就是导演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人爱面子,开幕式自然舍得投血本。据NBC电台转播开幕式时的报道,开幕式的经费预算为3亿美金,折合中国人每人1块多钱。另外人力资源也是无限的。而开幕式的上座人数是以亿为基本单位的。如果开幕式效果很好,即可以获得几乎全球顶尖的知名度,不在美英中这种大国最高领导人的知名度之下。这是任何电影都不能匹敌的。这是导演的绝佳机会。然而开幕式是大场面,不可能搞得像春晚一样,找几个不要脸的所谓的艺术家来台上靠甩卖自己的人格和形象搏观众一笑就行——开幕式的现场观众就有将近10万。要让这10万人看清,要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得过瘾,让中国人看完觉得牛逼,觉得爽,觉得扬眉吐气,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规模、色彩。
  中国人确实想要把开幕式搞好。那第一,这事儿就不能交给一个有关系没实力的人去做,走后门是当不了开幕式导演的,你得有真本事。这本事就是制造场面、掌控规模、玩弄色彩的本事。有本事你得秀出来。于是导演的影视作品就最有说服力。第二,这事儿还不能交给外国人去做,李安这样的也不行。得土生土长的。于是中国有实力的导演也就那么几个人,就放在那里摆着。大家心里基本有数。于是,张艺谋先出手了。
  这就是《英雄》。回首过去的这几年,21世纪初的中国电影界像犯了间歇性癫痫一样,几个大导演净拍些浓妆艳抹,色彩华美,动作绚丽,内容空洞的电影。其实这些电影的剧本根本就是次要的,是为了表现另一些东西而瞎搞出来的。要表现的东西,就是规模和色彩。《英雄》的剧本就是三个层次,讲了三个故事。就其内容和思想来说,毫无意义,并不是张要表现的思想。从过去张艺谋的《活着》、《红高粱》等片子来说,张艺谋对政治可谓是有了解的。他怎么会笨到让让秦始皇说什么不杀,和平呢?都是扯淡。三个故事,是为了三种色彩设计的。这部电影的看点之一就是色彩:一个故事对应一个色彩,瞬间变色的胡杨林等等。另一个看点就是规模:整齐的军队、如雨的箭、围着那无名的圆阵等。看《英雄》得的奖就更明白: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美术设计、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动作设计、最佳音乐、最佳声音效果、最佳电脑设计等7项大奖。这些奖,都是对张艺谋能够胜任导演奥运会开幕式工作的证明。当然,在《英雄》中张艺谋着力加入中国文化元素:京剧、古琴、功夫、书法以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等。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后,《英雄》2002年的推出是一纸申请书。张艺谋此时已盯住了奥运会开幕式。
  这还不算完,接下来张艺谋趁热打铁,推出了《十面埋伏》(2004)、《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执导过歌剧《图兰朵》、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系列,这些无一不是在磨练自己对规模和色彩的操控力,也是不断向政府抛媚眼——让我来吧,让我来吧,开幕式交给我吧!《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都让大家摸不着头脑:那个拍出《活着》的老谋子怎么啦,怎么老是拍这种华丽的空壳呢,这华丽空壳,换个形象的说法,我把它比成“胸大无脑”的美女,哈哈,贴切吧?嗯。尤其是《满城尽带黄金甲》,把服装和色彩发挥到了作为电影的极致。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展示能力并争取开幕式导演资格而已但是除了当然,要说比较有味道的电影,老谋子也拍了。2005年的《千里走单骑》就继承了他过去风格——一个二愣子式的人物为了一个承诺或者想法而四处奔波,谱写下感人篇章——相似类型电影见《秋菊打官司》挺着大肚子讨说法的巩俐、《有话好好说》四处奔走的李保田、《我的父亲母亲》疯跑的章子怡和《一个都不能少》同样疯跑的魏敏芝。老谋子借此说明:大家别以为我傻了,我还没傻,我知道剧本的好坏。不过,老谋子心里说,奥运会开幕式是创意的集合。没啥一以贯之剧本。大家别担心我傻了就行了。
  本文一开始也说了,开幕式导演是一个导演终极成名的绝佳机会。觊觎的人不在少数。但这活儿可不容易,没实力的不敢妄想,搞砸了、丢了人,那就成了国贼。有实力的也就没几个,冯小刚虽然在紫禁城里搞过葬礼,那规模太小了,不成气候。而且冯导一直以每年年末逗大家乐呵乐呵为指导思想,从没有交过《英雄》这样的申请书。基本没啥戏。最有希望的就是陈凯歌了。可是陈凯歌一开始没回过神来,就算是张艺谋在2002年已经拍出《英雄》后,他大概还是没明白张艺谋此举的真正目的。还在那里小资个不停——《杀死你的温柔》、《和你在一起》、《蝶舞天涯》。陈导,你别让蝴蝶舞了,别温柔了。赶紧指挥一大帮子人舞舞吧。也就靠你和老谋子对抗了。陈导到了2005终于明白过来,于是照着老谋子的模式——让色彩和规模去指挥剧本,拍了一部更为华丽更为空洞遭到无数诟病的《无极》。此时张艺谋已经交出《英雄》、《十面埋伏》两份申请书,陈凯歌为了毕其功于一役,打个翻身仗,斥巨资打造《无极》。但是问题有四:一,此时已经被张艺谋占了先机;二,张艺谋之前那两部就已经因为忽略内容重视视觉效果而被批评,受众们对此类电影已经有抵触情绪,对此类电影的忍受力已经被张艺谋消耗殆尽。在这个节点上推出这样一部电影,当然是恶评如潮;三,这片子本身实在是差的可以,稍微用用脑不行吗?就算陈导想到了如果导演开幕式,那么多观众,说话肯定听不清,只能举个大手表达自己的感情,也不用让谢霆锋真就在片子里装哑巴,非要举个大手吧?四,偏偏半途又杀出个胡戈,一部恶搞《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影响力比《无极》本身还大。《无极》一下子成了极不严肃的被嘲弄的对象。以陈导的身份,本不用和胡戈这种小辈一般见识,但是这片子关乎着陈凯歌能否争取到开幕式的导演资格,怎么能被这样恶搞呢?于是向来一本正经的陈大导演说出了“我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这话的潜台词并非是说恶搞本身,而是:这个不懂事小孩子,怎能在我争取开幕式导演资格的关键节点上捅这篓子呢?太糟糕了,太无耻了!费力气拍这电影的真正目的眼看泡汤,他急啊。
  《无极》是失败的,但是它的画面也体现了陈凯歌对规模和色彩的操控能力。张艺谋并不等闲视之,接着拍了《满城尽带黄金甲》,此片一者再次证明老谋子的导演能力,一者也算是顺势把《无极》彻底踩在脚下——《无极》把受众们彻底看吐了,这人嘛,吐完以后肚子空了,又可以再接受《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种胸大无脑的电影了。至此可以说,陈凯歌在争夺开幕式导演权的战役上,彻底输给了张艺谋。
  在拍摄那些讲述真实却涉嫌往中国的面子上抹黑的电影时,张艺谋是反思的愤青;在拍摄那些胸大无脑的电影时,张艺谋是献媚者。在与其他导演争夺开幕式导演权的战役中,张艺谋是胜利者。张艺谋的胜利,在于其料敌机先,步步为赢。中国一旦申奥成功,马上着手拍摄展示能力的电影,走在其他大导演之前。而这每一步,也都是费尽了心力才走好的。要拍得好看,拍得有气势,让北京的决策者们认可和赞赏;要找花头,吸引票房;要商业化运作,开拓一系列新的运作模式等等。其中的心思和辛苦是非常大的。走在前面,并且走好每一步,就占尽了优势,让后来者处于风雨飘摇、进退两难的境地,不得不咬牙放手一搏,一旦失败就再也没有翻身的余地。于是,开幕式的导演权,就落在了老谋子的手里,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反对的意见。因为大家已经被老谋子灌输了那么多电影,对他的能力有相当的信心。冯小刚执导的《夜宴》也是骂声一片,就算是在色彩视觉冲击力上,甚至还不如《无极》。而唯一的竞争者陈凯歌在受众心中的形象已几近崩塌。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精彩绝伦,几乎人人都赞不绝口的开幕式。无疑,张艺谋在8月8日那一夜,成了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人物。这一切,我们都知道,需要未雨绸缪和老“谋”深算,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老谋子的可圈可点的智慧、长远的眼光和令人拍案的战略。这其中的戏剧化的成份,也许可以作为张导下一部电影的题材。而陈凯歌导演为了挽回面子,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京剧为内容,拍了一部《梅兰芳》。实质是想复制《霸王别姬》的成功。但是必须明白,所谓的经典,在受众的心目中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价值,成为了一座里程碑难以超越。即使是经典的原制造者,也不能轻易逾越,甚至还要经受更严格的审视。从观众的毁誉参半甚至是贬多于褒的评价中容易看出:很显然,《梅兰芳》输给了《霸王别姬》;很显然,陈凯歌导演至此,已经几次三番,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