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产业园

来源:支点投资作者:赵勇彬发布时间:2013-07-08

    许多养鱼的人,都讲究如何净化水,加温或者加氧,但支点办公室的养鱼方式并非如此。虽然鱼缸的空间狭小,但鱼却成长得很好。这关键在于缸内有泥鳅,水生植物、虾以及夏天用菜饼、泥巴进行发酵培养的微生物等,形成了一个生态链。世间万物,理均相通。经营环境也需要这样一个链,一种市场经营的生态链。
  科学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需要经历数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论文——项目立项——技术路线——专利——小试——中试——产业化——规模化”九个步骤。从论文到专利这一过程,已确定它的技术路线,而小试后,则明确了它的工艺路线,同时也验证了将来商品化的结果。产业园作为技术落地的载体,为了使科技产业化顺利进行,必须对上述步骤设定相应的制度和设施,使得产业化能够以一种标准流程的方式快速推进。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国内科技产业园的发展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重科技本身轻产业化。大部分产业园对科技产业化的认识不足,片面看重引进技术的数量,而忽略了如何将技术产业化,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支点一开始提出“优秀的企业+先进的技术=卓越企业” 的要素重组理论,但经过反复实践,强调“优秀”改为“优势”。我们认为,人们往往觉得产品越先进越好,但从产品产业化或者规模化的角度来说并非如此。科学家在研究的时候,往往追求产品达到极致,不考虑成本、性能及市场化的因数。但作为一个企业,必须在产品性能、成本、市场化等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一个产品的性能非常好,售价非常高,它的客户只会有几个人;但如果它的性能、价格和市场找到一个平衡点,虽然毛利下降了,但受众面广了,产品才有产业化的可能。
  第二,重硬件方面轻软平台建设。地方政府注重项目本身,有能力判断企业技术是否先进,在土地、厂房等硬件方面也做得比较好,但支撑这些硬件所带来的机遇的能力有所欠缺。特别是,政府有时对引进项目的判断片面,仅仅只是从舆论的角度出发,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命运寄托在一两个经济学家身上,认为经济学家或者金融学家能够精准地做出判断。事实并非如此,某著名经济学家到广东后,提出了腾空换鸟及发展新能源汽车两个政策,却导致广东政府目前财力空乏。这一事实说明,经济学家不一定懂产业和技术,想要技术产业化或规模化更需要软平台的建设。
  第三,重科研项目轻产业匹配度。科技、企业、产业园、地方产业链、区域经济,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其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经济生态圈。如果撇开这个紧密相关的生态圈而只关注技术本身,即使其能够产业化,也很难与地方经济、周边企业发生联动效应,无法带动产业链的升级与经济增长点的转型。科技项目与当地主导产业脱节,或与当地的主导产业不匹配,导致科技成果转换无法与主导产业衔接,离开产业生态链发展支持,科技项目是发挥不了经济价值。因此,只有科技项目与当地主导的强势产业结合,科研转化率才能提高。从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角度分析,科技项目的产业化更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需要地方政府来引导构建科技、企业、金融投资等关系的有效衔接。只有全面考虑科研项目与当地产业的匹配度,才能协助科技转化,增强当地产业的竞争力。
  第四,重单一大项目轻产业链布控。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大项目的引入,而轻视项目对于园区内产业链以及区域内、外部产业生态链的影响,甚至不是围绕产业找企业,而是先引进企业再找生产。这将使园区发展陷入一种无序状态,各类企业混杂群居的情况比比皆是,相互影响却又没有联动效应,生存成本增加,发展难度增大。政府引进单个项目,虽然体量很大,但对政府的要求往往高过于这些高科技项目的代价。从萧山开发区某汽车项目来看,政府提供了众多的资源,但它所创造的价值却非常有限。未来的竞争必是复合实力的竞争,而非单一竞争,引进企业也是一样。因此,只重单一项目而轻产业链将会使科技产业园失去价值,脱离“产业生态链”集群而存在的科技产业园很难获得持续发展。
  第五,对引进项目缺乏科学有效的评选机制。在过去的项目评审中,缺少比较具体的评价体系或统一的标准,有些专家往往只根据个人的认识,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或立场发表一些看法,或与整个专家组一起简单地给出一个赞成或者不赞成的意见。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可能科学依据不足,很难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不仅如此,一些项目的评审评议仅仅是一种形式,结论早已由项目申请者准备好了初稿,专家只是走个过场,提出的评审评议意见仅是在一些语法修辞等形式上的修改。同时,受到政绩需要的影响,产业园在引进科技项目时重数量而轻质量,对相应的评审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跟踪监督机制也不够重视。科技项目综合评判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项目产业化、市场化问题的突出。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国内产业园存在着各种缺陷、漏洞和结构性风险。这些问题很难能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产业园内生的完善机制去改变。为了切实优化产业园的结构,放大其优势而收缩其不足,上海支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提出了打造科技产业城的概念,并根据当前公司的经验及实力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对策。具体如下:
  第一,健全的大小风控体系,避免产业园的前期风险。
  支点拥有项目调研模块健全,已形成精炼的投资流程和标准,在实践过程中切实推进企业自身及被投企业的发展。支点设有行业中独有的组织构架,建设出不同于以往传统PE的复合型投资团队,打造出学习型组织,形成健全的合规性评价机制, 确保项目技术可产业化。同时,支点在上海、杭州、北京设立资源整合中心,负责资源整合、项目落地、产业对接、争取行业政策支持等各种服务。通过不断健全的大小风控体系,进一步规避投资的前期风险。
  第二,严格的投资评判标准,保证产业园的项目品质。支点在产业链前期制定引进项目的评审审核标准——“5+2+2”标准。具体为:第一,市场容量大,处于高增长状态;第二,毛利率一般要在50%以上;第三,技术含量高, 2-3年处于垄断或领先地位;第四,替代性高;第五,产品可即时产业化;第六,具备母技术平台;第七,可赋予金融杠杆和使命;第八,可与支点现有资源的匹配;第九,存在行业空白,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支点通过以上的评审要求,量化的评价体系和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作出相对比较科学规范细致的评价,避免了从前专家评审中的随意性、盲从性和片面性。目前,支点已利用这些严格的标准投资多个项目,许多项目已达产。
  第三,国家的补助税收优惠,降低产业园的投资成本。
  支点投的每个项目都能拿到国家补助,比如土地补贴、高科技奖励等。例如蓝地球、冷光源等项目都得到国家补助和税收优惠。目前,支点正在杭州、马鞍山等地筹建支点金融产业园区,能给被投企业更多的成本优惠。同时,中科院已确定与支点共同建立国家级实验室,该实验室享有几千万的国家补助。这是地方政府不一定具备的实力。支点通过补助及税收优惠的优势,降低产业园的相应成本,切实推进产业园的发展。
  第四,大力推动已达产项目,促进产业园的初期发展。
  打造产业园,支点第一批将率先推动已达产项目,以此增强萧山当地干部群众的信心,也为园区的发展播下优质的种子。这种子包含企业的科研人员、工艺人员等等,从而开拓出产业园发展的第一步。同时,在产业化项目中,支点将引进建立国家实验室科,让科研人才与工艺人才产生充分的交流。这样一来,研发专家可能要花费一两年时间搞明白的问题,而通过与工业化人才的交流一两分钟就解决了。在这种平台上联合工作,更易促进项目与新一代技术走出实验室进行产业化,切实推动产业园的前期发展。
  第五,通过ER模式进行对接, 推动产业园的快速发展。
  要素重组(ER)投资模式是上海支点投资为了使“社会型企业家”与“技术专家团队”相结合,由社会型企业家负责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专家团队专注技术、工艺的产业化和进一步的研发,使双方各尽其才、相得益彰,顺利实现科技产业化,以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与转型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投资模式。在产业园里大部分是专家型的创业者,支点将运用“ER”投资模式进行资源整合,将产业园里的科研工作者、企业家和产业化人才、金融人才、政府进行对接,多方合作共同打造。
  同时,支点将进一步引进高校等科研项目,并做好落地工作。针对这批项目,支点也有明确的整体规划。在1平方公里左右,我们将落成30个项目,总时间不超过5年,不含子公司。当然,这也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在第一阶段,政府需要提供5-10万平方米的厂房,供支点周转。明年再建一批待中试的标准厂房,以储备项目,为下一批项目的落地做好准备。一旦某个企业规模化形成了,该企业将搬离政府提供的土地,以便新的项目入驻。如此以来,项目的良性循环,将推动产业园的快速发展。
  当前,国家执政党面临着两大问题,即反腐和产业升级转型。相比之下,产业升级转型将远远长于也重于反腐。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等出席“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颁奖典礼,已给出一种充分的意识。尤其是中国人民群众觉醒了,对福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为强大的财政支持,这也就必须有足够的税收。高科技项目附加值高,能产生更高的税收。因此,国内将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GDP的新时期,打造科技产业园区正是当前的趋势所在。萧山区作为浙商资本最为密集和强大的地区,打造优秀科技产业城成为浙江省科技兴省战略的桥头堡具有重大意义。
  支点期待与您共同打造科技产业园,协助萧山区打造出一个能持续输送高科技项目的平台,助推萧山区乃至浙江省的产业升级。
   
下一篇:人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