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利润之殇 投资团队和资源走得更远

来源:中国建材报作者:周立珍发布时间:2013-07-15

——访上海支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保兴

  破解建材行业产能过剩的难题,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科技突围上。但在记者对多家科技型建材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普遍遇到了资金的困境,往往几条生产线投下去,几个亿甚至上十亿的资金就哗哗不见了,而要使产能变成利润,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他们想不通的是,尽管未来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他们向银行贷款或向风投融资时,却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拒绝。
  究竟风投们在想些什么?为什么科技型公司遭遇融资困境?金融在助推实体经济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上海支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保兴。
    记者:据我所知,上海支点投资了一个玻璃设备企业,而且是在这个企业创始初期就很深入地参与进去,这在投资界和玻璃行业都不多见。能谈谈支点的投资理念吗?
  王保兴:中国很多投资企业偏好于政策扶持性投资,当然也有部分民营投资公司是围绕母公司主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为目的的产业投资。
  支点投资跟别人不一样,我们在探讨适合自己的道路,基本不做纯财务型的投资,而是看重中长期的项目,会给企业植入一些自己的要素,这跟我们老板做实业起家也有关系。
  支点投资在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提供资源整合、产业链整合、股权价值提升和市值管理等服务。目前大量科技项目亟待转化为经济效益,而中国大量传统产业面临升级与转型的历史使命和自身需求。这之中存在着严重的市场角色缺失问题。我们希望在“产业对接”模式上,成为对接的那个桥梁。
  我们投资的上海子创镀膜技术有限公司,是做玻璃节能镀膜设备的,投资它时还是一堆图纸,我们几乎是看着它成长的。目前来看,这个投资是不错的,去年就已经有了很好的盈利。
  记者:您刚说要成为产业对接的那个桥梁,请问支点是如何发挥桥梁作用的?
  王保兴:可以用我们的投资模式来回答:“优势技术+优秀的管理团队+具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资本=卓越企业”。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目前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率是非常低的,公开报道的数据是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80%,而我国仅为25%,而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就我们所在的江浙、上海一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很难成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桥梁。支点的工作就是千方百计去寻找好的高科技项目,这个项目可能在高校、中科院或者经济开发区,然后我们再去寻找优秀的实业管理者,他们大多有多年的一线管理和经营的经验,但是苦于没有好的科研技术。支点给他们搭建了资本整合的桥梁。这是三赢的。
  支点一般不会直接去投资“专家”,因为他们缺乏实践经验。也很少直接去投资传统产业,因为他们毛利润太低,成长性太差。
  记者:传统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往往都有融资的冲动和渴求。但是很多企业都苦于融资无门,遭遇资金困境。支点投资的标准是什么?
  王保兴:新材料、高端设备、4G与3D全息技术相关的通讯领域,这是我们重点看好的三个领域。项目标准:一是毛利率达到50%以上;二是下游市场容量为10个亿以上;三是这种技术是可替代性的技术;四是技术领先于国内同类企业两年以上;五是一个可产业化的技术。
  记者:做产业和资源整合似乎是支点投资的特质,您能具体谈谈吗?
  王保兴:是的。支点投资跟其他投资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投资一个公司后,介入比较深,而不仅限于把钱给对方。我们的前期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尽调成本比较高,在投资一个公司前,我们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包括企业在行业的先进度,行业地位,技术能力,上下游,竞争对手等等,会向相关行业协会、同行等进行调查征询,通常一个项目需要3~6个月的决策时间。在决定投资后,我们还会帮助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帮助他们找下游客户、销售渠道等。甚至还会帮着企业跑相关部委,比如我们投资的一个土壤治理项目,我们和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了大量沟通,帮企业进行了政策上的解答,获得了一些先行优势等。
  记者:很多企业有个共同的困惑,就是在融资甚至贷款时会因为利润问题而被拒之门外。金融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您认为应该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
  王保兴:确实是这样,投资公司也好,银行也好,都会对企业当年的利润有个严格的评估和要求。尽管我们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喊了很多年,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扶持的并不多,尤其是让银行去承担风险,这是不现实的。
  个人认为,金融对传统产业的服务,不仅是资金扶持,这只是表面,效果并不大。而要在传统产业里注入专业团队和资源,把可产业化的高科技项目植入进去,传统产业并不只是缺资金,而是缺技术,缺一个向前走的理由。
  否则,你去看,那些受到政府资金扶持的科技型项目,有多少是真正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