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论语》

来源:支点投资作者:赵勇彬发布时间:2013-11-18

    俗话说,半部论语走天下。《论语》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瑰宝,承载着孔孟之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髓。在这样博大精深到让人无从说起的著作前,拈提古今作了别开生面的讲述。本文叙述的是《论语》中多种人生壮举及其现实中的意义。
    一、《论语》中治国之道“以民为本”
    儒家的政治理想就是实现仁政,仁政地核心就是以民为本。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首先考虑的是人民的利益,只有首先考虑到人民的利益才能真正地领导好一个国家。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他的治国之道,即是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作为一个最高的统治者,不管他领导者多大的国家都必须认真地执行自己的职责。正所谓君无戏言。统治者更该严格守信。勤俭节约更是一个国家的作风。归根结底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也就是就是今天的三个代表之一“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所谓“仁者爱人”道出了孔子的中心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民本思想,鲜明的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如今,21世界还是要以民为本才能创造更美好的和平世界。
    二、《论语》中的待人之道“不失诚信”
    守信是重要的待人原则,言而无信,什么事情都办不成的。秦国商鞅变法就是从提高信用度开始的,商鞅深深懂得,要顺利推行变法首先必须使自己在百姓中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于是,在没有发布变法命令前,在城南门竖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向大家宣布:“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给予十金的奖赏。”市民都觉得很奇怪,没人敢搬走。商鞅再次宣布:“谁能把木头搬走,赏金五十。”终于有人来搬走了,便马上奖赏五十金。此事之后,颁布变法法令,没有敢不执行。秦国很快走上了强盛的道路。正如《史记》记载“行三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所以只有诚信之后,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古今都是如此。
    三、《论语》中的学习之道“学以致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之说的本意是学习以后,又要常常加以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正所谓,练习越多知识掌握的就越牢固,随之而来的就是驾轻就熟,灵活应用,越学越有劲,越学越带劲。然而你只是表面地一直重复理论知识,又何以得心应手地去运用到实际中去。21世纪的社会中,它需要的是全面性的人才,只有理论动手的人才还有哪个企业会录用呢?所以要生存就要温故而知新,并要会学以致用。
    四、《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得到者多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朱熹《论语集注》中解释这一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发散在外”。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我们行走在这个繁华的世界中,是不可能独立地走到人生的尽头。干大事则需多人的支持与鼓励。“人不知而不揾,不亦君子乎”朱熹的《论语集注》内解释这句,遇消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不揾者逆二难,故惟成惩者能之。“得道”就是孔子思想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就会多助”。如今,我们走到哪里都需要这种多助。只有多助的人,在人生中才能走得顺一点宽一点。但是,交友并不是酒肉中的那么肤浅,不能只是在欢乐中敷衍的多助,而是悲欢生死与共之人才是真正的友人。
    走在《论语》的边缘,我品味着不同的人生道理。我走着,走进孔子的仁政中去体会百姓的安居乐业,走进诚信中看那国家的繁华,走进那学习中去寻找书中黄金屋,也在其中寻找更美好的友人。我用着论语中的虞诚而谦虚的态度去看清文化的来时之路,让自己的脚步在未来的道路上留下美好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