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西方老牌大报要被卖出去了。日本经济新闻社(下文简称日经新闻社)将从英国出版公司培生集团(Pearson)(下文简称Pearson)手中以8.44亿英镑(约合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旗下老牌财经报纸《金融时报》等资产。
7月23日晚间早些时候,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金融时报》被德国施普林格(Axel Springer)(下文简称Springer)收购似乎尘埃落定。然而,结局就在这几个小时间出现惊天逆转。媒体纷纷更新报道,就连日本国内除了震惊也还是震惊。两位知情人士表示,直到与这家现金充裕的日本集团达成协议的消息公布前15分钟,Springer才知道自己的交易落空了。
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目前尚无从而知,网友自然有众多政治经济因素的原因猜测,但也不排除只是收购过程中的一种商业操作手段。
笔者想借此机会,回头看看这几年英国《金融时报》、日经和Springer都发生了什么。也许,我们会从中找到导致今天这样一个结果的蛛丝马迹。
英《金融时报》:数字化转型领先全球 无奈与母体发展不合
英国《金融时报》1888年创办,有着127年的历史,是一个以经济、金融报道为主的英文日报。该报除了以较大篇幅刊登国内外新闻和其他方面的内容以外,每年还会出版专题特刊。此外,它的30种股票价格指数是判断英国金融、经济情况的重要晴雨表。
1957年,已经收购了从地方报纸到Lazard商业银行等多项资产的英国建筑公司S. Pearson Industries,收购了英国《金融时报》的控股股份,称其为“一笔稳健、保守的投资”。从此,英《金融时报》就再也没有更换过东家。
就像Pearson早已改头换面一样,英国《金融时报》在日益数字化的全球新闻市场也开始自我再造。当年Pearson买下英国《金融时报》时,还是一份每日销量不到10万份的英国报纸,如今该报已成为一款全球产品,拥有逾72万付费读者,其中2/3以上是数字订户。
虽然之前执掌培生集团16年、当过记者的玛乔丽-斯卡尔迪诺(Marjorie Scardino)曾经发誓:“只要我活着就不会同意出售英国《金融时报》。”但是,时代的飞速发展足以冲淡一切商业誓言。
Pearson早已出售了其在Lazard银行所持股份和其它多项资产,包括蜡像馆、葡萄园和电视制作公司,以及旗下众多媒体资产,如法国媒体集团《回声报》(Les Echos),以便专注于全球教育市场,如今它对自己的定位是“世界领先的学习公司”。
CEO约翰·雷丁(John Ridding)说:“培生集团如今正专注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教育集团。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目标和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任务。FT是全球新闻业的领袖。在一个专业化的时代,想要同时骑着两匹马并都能获胜实在太难了。”
此前也有分析人士称,拥有171年历史的Pearson正在进行战略调整,并把业务重点逐渐转向教育领域,而出售《金融时报》也是迟早的事。
日经与英《金融时报》:金钱、战略与灵魂的多重契合
此次收购是日本媒体企业对海外企业收购的最大规模。
英《金融时报》去年的收入虽然达到3.34亿英镑,但是利润不过2400万英镑,约合45亿日元,收购协议价格为8.44亿英镑,约合1600亿日元,是英《金融时报》去年利润的30多倍。同时,截至去年12月底,日经资产负债表上有1030亿日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利润只有102.6亿日元。
如果如上文知情人士所说,Springer最后15分钟才知道自己出局,那么收购价格也许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此次收购日经绝对是大手笔。
显然,日经有自己的算盘,收购《金融时报》有助于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日经在海外打造品牌的努力一直举步维艰。2013年,日经推出英文版的《Nikkei Asian Review》,以求提高海外知名度,但这份刊物一直难以构建读者群。拥有《金融时报》之后,日经的日子显然将大有不同。《金融时报》虽然只有70多万订阅用户,但其2/3的用户来自英国以外。
根据日经中文网的报道,日经和金融时报的结合,将在世界财经媒体中显示出巨大存在感。电子版的付费读者人数(合计93万)将超过美国《纽约时报》(91万),跃居世界第一,同时报纸发行量将达到《华尔街日报》(146万份)的2倍以上。
就在达成这笔8.44亿英镑交易的四个月前,日经任命冈田直敏(Naotoshi Okada)出任社长。冈田延续了前任喜多恒雄(Tsuneo Kita)制定的战略,寻求加强日经的数字内容。早在2009年,日经就已制订了“复合媒体时代传媒转型”的计划,准备构筑“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的双头体制”。而《金融时报》无疑是目前媒体数字化转型最为成功的案例,其电子版付费读者已占整体读者的约70%。
另外,同样作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财经类媒体,两大媒体在经营理念上也有共通之处。日经董事长和集团首席执行官喜多恒雄(Tsuneo Kita)表示,“我们的信条是提供高质量财经报道和其他新闻报道,同时保持公平和公正,这与英国《金融时报》的信条非常接近。”
而对于出售对象选择日经新闻社的理由,培生集团CEO范岳涵(John Fallon)说:“在高品质新闻需求不断提高的亚洲地区扩大业务之际,日经作为合作伙伴,有望与金融时报一起成长”,“日经拥有与我们相同的文化,同时强调能保证留用员工和编辑权的独立。”
德国施普林格(Axel Springer)缘何与英《金融时报》擦肩而过
根据媒体最初的报道,知情人士称英国《金融时报》出售价值可能高达10亿英镑(约合16亿美元)。然而,最终协议价格为8.44亿英镑(约合13亿美元)。如果消息属实,此次出售培生集团并未实现预期售价。
恰恰Springer并不是一个大方的公司。早在2014年初,Axel Springer在竞购福布斯杂志(Forbes magazine)时,该公司的首席执行长德普夫纳(Mathias Dopfner)就在价格问题上犹豫不决。
德普夫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Springer需要通过收购继续扩大电子业务,但是很少会出较高的价格。他把Springer的收购方式描述为用旧经济价格收购新经济资产。德普夫纳表示,在价格问题上我们比较慎重。他对收购目标定下3个标准:价格合理,我们可以成为市场领头羊,收购的业务符合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小气的Springer遇到急切且大方的日经,胜负或许早已决定。
除了价格问题,受到德国国内读者阅读习惯等的影响,Springer的数字化步子走的并不快。
德国一家专业调查机构——阿伦斯巴赫调查机构(Allensbach-Justitut)对2012年德国读者阅读付费行为作了一个专门调查,其数据为:9个调查项目中,愿意为网上新闻报道付费的排列垫底,连天气预报信息都高出一个百分点。
相比日经2010年便开始尝试对部分电子版新闻收费,2013年AxelSpringer集团才宣布将旗下《柏林早报》(BerlinerMorgenpost)、《汉堡晚报》(HamburgerAbendblatt),与一本女性杂志、一本电视杂志一起,出售给对手冯克媒体集团(FunkeMediengruppe),其目的在于集中财力巩固其业界第一的数字媒体地位。
近日,彭博社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Axel Springer日前正在与德国广播公司ProSiebenSat.1 Media,就如何进一步向数字媒体领域发力进行商讨。这轮合作可能会将Axel Springer旗下的《德国图画报》(Bild-Zeitung)、《世界报》(Die Welt)与ProSieben和Sat.1的商业电视台合并。
然而,Springer对于数字媒体未来的看法,与英国《金融时报》目前的订阅付费模式也有出入。前文所讲那位在价格上很“吝啬”的首席执行长德普夫纳(Mathias Dopfner)曾于2015年6月表示,未来的新闻阅读方式是电子纸,而不是平板电脑。电子纸也称“数码纸”,可理解为“像纸一样薄、柔软、可擦写的显示器”。
这是德普夫纳对媒体介质的看法和判断。如果Springer按照这一判断发展下去,未来Springer媒体领域的盈利模式就不会像英国《金融时报》一样卖文章,而是卖“电子纸”了。这或许也是德普夫纳不肯对纸媒花大价钱购买的原因之一吧。
错失英国《金融时报》对Axel Springer未必会有重大影响,但这代表了德国媒体行业的领军者对未来媒体的判断和决策。
目前德国只有《明镜周刊》(DerSpiegel)和《图片报》(DieBild)等极少数报刊的网站自身营运有盈利,但盈利的规模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未来德国媒体如何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看与英国《金融时报》擦肩而过的德国媒体如何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