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素重组模式看高校成果转化

来源:支点投资作者:王保兴发布时间:2013-04-28

    摘要:之前我已发表文章详细阐述了要素重组(Element Reorganiztion)模式,或ER模式。作为要素重组的最重要的一方——技术方,是重组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目前技术来源主要集中于各高校科技成果、科研机构(如中科院)、国外前沿技术等。高校是目前为止接触最多的,所以对高校成果转化方面感触颇深。本文将重点讨论高校科技转化的历史、现状、问题,以及要素重组模式下的对策。
    梳理一下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许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突破都是依托于高校产生的,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城无不依托于一所或几所研究型大学。同样,中国高校也是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科研实力强,学科门类齐全,科研成果丰硕。因此,也有了中关村、张江高科等科技园区。目前,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00多个,占全国的2/3,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近30个,全国重大科技成果的1/3出自高校。
然而,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还是很低。教育部的报告显示,中国高校每年取得6000项到8000项科技成果,但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中国现有高校1000多所,工业企业792万家,每年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在3万项左右,其中高校占2万项,在生产中稳定使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约占20%左右,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即便如此,5%左右的转化率,其收益也不尽如人意。
那么,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笔者做了简单归纳,大致集中在如下四点:
    第一,缺乏统一有效的转化平台。高校科技链和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机转化平台,高等学校中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更缺乏这方面的社会经验,这就需要专业的投资机构或者专业的转化平台来担负这方面的工作。
    第二, 好的专家并不天生就是一个好的企业家。高校研发的一些好的技术、或者产品,往往是需要研发者自身去开发、产业化、销售、甚至自己组建公司运作,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讲,去实际操作一家公司是不太现实的,即使政府会提供补贴、政策等等。众多开发区的的高科技企业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很多企业之所以不死不活地生存了这么多年,做不大(每年几百万或几千万销售额)、也做不死(至少每年政府还要一笔补贴),就是因为让专家去做企业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第三,科研成果本身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受原有体制和固有观念的制约,科研人员在项目选择上,一般都从各自学科的研究领域出发,追求理论上的创新,其价值取向是达到国际水平和具有一定的学术成就,往往强调的是课题的先进性和独创性,而对实现产业化、市场需求等因素缺乏重视。
    第四,缺乏成熟、理性、可行的利益分配机制。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价格难以准确合理地得以确定,尤其是对成果没有做战略规划和资本规划的情况下,具体投资金额、收益率、回收期等都未定,加之又缺乏评估标准和原则,所以往往造成合作各方在价值和利益分配上认识不同,由此产生分歧,导致成果转化过程漫长,最终导致合作失败。
    要素重组理论的提出,直接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一种工具,利用这个模式可以解决转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难题。简单理解要素重组模式是通过资本方把技术方、企业方融合在一起,重新成立一家新的公司,由各方在新公司中进行管理层和权责利益的重新分配。在公司设立之时就对各利益方统一站在一个战略目标上,在投资方的周旋下,解决技术方与企业方的对接要求的设置,并在新公司中由投资公司协助构建设置新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股权结构。这样的风险投资和企业的密合度比起传统投资机构,更能帮助企业家在获得资金的同时迅速发展壮大。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也得到了本质上的提高。
依据要素重组理论,我们在此提出一些具体对策:
    第一,引入投资机构,建立专业、统一的转化平台。从国际通用模式看,高校科技转化过程大都有风险投资公司的参与,例如上海支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一直利用要素重组模式,坚持致力于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开展科技金融对接会、网络B2B平台等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转化率。以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为原则,将传统企业与科技成果做对接,再加之风投机构的专业运作,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的转化体系。
    第二,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利用要素重组的模式充分体现及尊重科研成果。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科技成果转化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最有力的措施。这种政策激励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成果成功转化;另一方面,可以享受转化带来的收益。这就需要专业的投资机构权衡各方利益,依据市场原则,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应得利益。
    第三,加强中试基地建设,提供成果转化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中间试验”。要尽快改变校办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入专业投资机构。在整合政府资源、实验室资源等基础上,对中试技术在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预先建立好运作主体,引入投资机构及传统产业链企业,把高校对企业的管理者身份变为技术专业身份,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最终科研成果也会有一个很好的退出机制。
    对于高校成果转化来讲,要素重组模式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的难题,尤其是在产业化及持续盈利方面。
    当然,一种模式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某些环节也有各自的特殊性。而且,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大多数科技成果为完成单位所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需要有国家、地方政府和各部门领导的支持与帮助。经过与部分地区政府的沟通,要素重组模式也得到了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例如地方政府在产业化发展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未来,作为理论的提出者——上海支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继续打造更高效的转化平台,这其中包括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信息服务体系、产业链投资的支撑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高校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等等。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