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产业升级

来源:支点投资作者:张坚发布时间:2013-05-16

    全球经济体系,已经处于一个紧密联动的时代。处于规模效益等级的实体经济,尤其是高资源消耗的行业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正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目标就是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无可比拟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中国。
  于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负责提供生产与制造,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负责提供消费和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这两个看似冤家的国家,实际上是最大的利益共同体,谈不上一荣俱荣,但是肯定一损俱损——在2008年以后,美国却无法再提供足够的需求——其内部的经济问题使其政府应接不暇。为了消弭所谓的危机,美国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经济刺激计划。而奥巴马总统向国会提交的计划之中,有一句话值得注意:“这些资金,仅用于购买美国生产的物品。”这句话隐含的意思很明显:美国的需求,尽量用来刺激美国的生产。而作为供给的中国,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劳动力、土地和环境的成本极端低廉,加上政府的税收优惠,形成了巨大的过剩产能,这就是危机的根源。
  如何消耗过剩产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是把巨额的储蓄转移到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并通过各种信贷消费方式来膨胀全球市场经济中的需求,以消化供求关系中主要产生于发展中国家的海量过剩产能。
  消耗海量过剩产能,主要的方法是低价竞争。一方面,中国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打,而单兵作战的各企业本身就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中国为了GDP的高速增长又必须进行天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于是,一个矛盾就是:中国利用低廉的投资环境在国内和国外同时吸引投资,通过最廉价的方式消耗国内资源或者以昂贵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资源来维持这些产能,然后以最低廉的价格在国内及国际两个市场上倾销其巨大的产能。这样的作法,不用多解释也能看出,是不可持续的恶性循环。
  虽然前述部分,是从最宏观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但是解决之道,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宏观问题的解决,仰赖国家的统一布局和规划,但更重要的是各级的配合和支持。或者说,当针对矛盾和危机的国家政策还未完整出台时,预先实施与未来政策形势基本相符的对策,更能显示地方政府的通盘把握能力和与全局保持高度一致的智慧。
  问题已经摆在这里,对症下药的办法也就顺理成章:
  一、传统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产业的升级与转型,现已普及于各种政策、文件、口号之中。要脱离高能耗、高环境成本、低竞争力、低议价能力等传统产业的天然缺陷,升级与转型是必然的道路。但是如何把它做好,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地方政府建立了科技园,大量引进海外科技项目。但是这样做的问题显而易见:
  1、技术没有经过认真审核,就获得了政府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事实上,其中有很多项目不可行,从而引发了资源浪费。
  2、作为科学家的技术带头人直接出任董事长、总经理,却缺乏经营管理企业、组建团队、市场运作等重要能力。好的技术往往不能充分转化为生产力。
  3、新建的科技企业只是“另起炉灶”,而大量传统产业并没有得到升级与转型。
  4、即使将技术强行注入传统产业进行所谓“升级”,一方面传统产业本身利润比较薄、现金流不充足,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技术团队与企业家思路迥异,相互之间的磨合往往不顺利。
  正是基于上述问题,应当采取一种不同的方式去实现产业的升级与转型。这种方法,包含两个关键词:“要素重组”、“科技金融”。
  要素重组模式(ER模式)的主旨是“技术+资本+企业家=卓越企业”。投资公司将在其中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一边物色先进而市场容量巨大的高新技术,一边物色合适的传统企业与之对接。一旦对接成功,由投资公司向对接后企业发展所需的包括股权融资的各种资源要素,并联合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包括担保、保理、贴现、资本托管等。通过股权融资和提供金融服务,实现科技和产业的金融化。未来是金融的时代,包括技术在内的任何生产要素,都必须被赋予金融的属性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提供融资和金融服务之外,投资公司还将以股东的身份,协调、润滑技术团队和企业家之间的差异型冲突;以顾问的身份,根据企业的实业发展规划,量身定制资本规划,包括发行债券、定向增发、发行上市等。
  二、横纵两向的规模型并购
  要素重组模式下的科技注入、产业升级与转型,是保证企业修炼“内功”,提高议价能力、提升行业及产业链地位、降低资源消耗。而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进一步考虑建立并购基金,从横、纵两向展开并购。
  政府设立产业并购引导基金,在自己的区域内,吸引有强大的产业并购能力的企业。方法如下:
  1、首先选定一个需要进行并购的行业。与对该行业比较熟悉的投资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该投资公司主持设立专项产业并购基金。基金的比例,建议设定为政府三成,民间七成。
  2、在每只基金里,选择一个具备并购意愿的龙头企业作为并购主体,并引进一个并购财务顾问企业。
  3、横向上,选择性地并购一些中小企业,产生规模效应,以增加国际竞争力,提高海外客商的谈判能力,慢慢地形成该产业点上得的寡头垄断地位;
  4、沿产业链条,向上下游进行纵向的并购,把产业链打通,进行产业链的全线并购。增加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和通盘整合能力。
  上述两个建议中,都把投资公司作为行动力的来源,原因在于:
  1、投资公司对科技有敏锐的嗅觉,具备技术可行性分析能力、行业研究能力。基于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企业的经验,能够精准地分析技术的市场容量,甚至能够协助对接后的企业以最为合理的商业逻辑设计最有效的商业模式。
  2、投资公司对并购对象有着精准的把握。基于对整个行业横向布局、产业链纵向布局的了解以及强大企业尽职调查和分析能力,能够选择最为合适的并购对象,帮助并购主体企业做到“不动则已,一动即占兵家必争之地”,打通全盘症结,实现全盘战略,并设计最为合理的并购架构和价格。
  3、投资公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风险投资,实现利益绑定,不但与企业共享利润,更与企业共担风险,在“一条船上”风雨同舟。
  4、投资公司往往储存着大批的科技项目,如上海支点。
  上海支点从成立以来就以科技孵化和产业升级为发展目标和企业宗旨。值得一提的是,“要素重组模式(ER模式)”也是由上海支点首先提出。通过三年的时间,上海支点已经储备了来自国内外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高科技项目。
  萧山市拥有较多有一定规模并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统产业,不但具备地理区域优势,并且萧山的企业家的视野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高于全省。如果政府创建一个科技金融俱乐部,配以一定的引导政策,导入具备“要素重组、科技金融”方面投资能力和以产业并购为主的投资金融机构。假设通过五年的时间总共引进20家类似的机构,以每家每年投资一亿的高科技基金,三亿的并购基金来算,那我们的产值将非常庞大。
  高科技基金:20家×1亿×5年=100亿(再加上产业大股东的170亿),利润270亿×5倍=1350亿,政府税收1350亿×20%=270亿
  并购基金:20家×3亿×5年=300亿(利润300亿×3倍=900亿,政府税收900亿×20%=180亿)。注:这仅仅是资本方所产生的利润,并未包含实业方产生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