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理想,失败的英雄 (下)

来源:支点投资作者:林齐鸣发布时间:2013-06-21

    王莽是一个承西汉启东汉,曾经叱咤风云,最终身败名裂,在历史上褒贬不一,颇具争议的特殊人物。通过《英雄的理想,失败的英雄》(上)一文中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篡汉一事,实在不是评价王莽的主要论点,主要论点还是应该放在他的改制上。
  由《汉书·王莽传》看来,王莽改制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土地问题:实行王田制,土地国有并重新分配。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土地不准买卖,没有土地的人,由政府分给土地,以一对夫妇一百亩为标准,八口以下的家庭,占有土地超过九百亩的一律没收,或由地主直接分给他的邻居。
  二、人口问题:奴婢曰私属,严禁买卖。 
  三、实行国家计划、控制经济:物价由政府控制,防止商人操纵市场,以消除贫富不均。商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以成本价收买,求过于供时,政府则将收购之商品买出,以阻止物价上涨。
  四、从皇帝到百官,都实行“浮动工资制”。以政绩决定俸禄。
  五、改革了全国的官名。严惩官史腐败,建立举报制度。
  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王莽准确抓住了社会最主要的问题——经济上的土地兼并和政治上的奴婢制度。西汉晚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腐败,官僚地主依仗权势财力,大肆兼并土地,土地集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据《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的话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人民安得不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与此同时,王莽不但看到了奴婢制度的存在,还看到产生这种制度的根源:严重的土地兼并引起奴婢制度的泛化。奴婢产生的根源是土地的高度集中,土地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奴婢便会源源不断地产生;要真正解决奴婢问题必须杜绝兼并之道,必须与土地制度改革同步进行。体现了他观察思考问题的深刻。
  始建国元年,王莽发布诏令:“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书曰‘予则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后被此自辛矣”。从此,收天下天为王田,实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奴婢曰私属,严禁买卖。
  王莽这一招太绝了。但实行得太早、太急了。说到底,是他太理想化,太急功近利,头脑太不清楚了:他改奴婢为私属,把奴婢变成为那些官僚地主家中的家丁、家仆,与主人虽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不能算作家属,但算是主人家庭中的成员,要附着在主人的户籍上。这样一来,王田制把土地从大地主大官僚手中收走,而这些人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群要吃饭的家属,这就严重损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这项改革既然是以牺牲大土地所有者的切身利益为代价的,要和他们争夺农业劳动力,必然要遭到他们的坚决阻挠和反抗。在社会财富没有大幅增加的条件下,想用一个政策同时讨好社会的两个对立阶级根本就是痴人说梦。从一点上说,王莽是出色的形势分析者,但却是一个蹩脚的政治家:他想为天下人做点事,想通过改革最终达到稳定统治阶级统治的目的,但是从一开始,该依靠谁,该抑制谁,他却不明白。一上台就抛弃统治阶级的同僚而制定利于被统治阶级的政策,遭到反对后又转而放弃被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和期望利益,弄得两面不是人。
  归根到底,一言以蔽之,王莽的失败,就失败在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他曾经使社会各阶层、各类身份的人都获得过实际利益,因而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由此,他在掌权前给人过高的希望,掌权后又给了人太大的失望,巨大的反差使得支持者转眼变成了反对者。这些人形成所谓人心思汉的舆论。所以说,光有好的初衷和理论上的政策,却不考虑实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果比无为而治更加糟糕。作为一个儒学思想家,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作为西汉的掌舵人,现实要求他做个现实主义者。正如人们在评价他的时候说:“理想让他“仁”,现实逼他“不仁”,理想让他“义”,现实逼他 “不义”,理想让他“礼”,现实逼他 “不礼”;理想让他“智”,现实逼他 “诈”;理想让他“顺势”,现实逼他 “悖势”。”这句话说得正中要害。   王莽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名曰复古,实际上是托古改制。实际上这是很聪明的做法,可以把改革的反对者置于道义和舆论上的不利境地。但是他的理想主义和儒生的书卷气,使得他的复古变成了形式大于实质的形式主义变革。这就反而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造成人们普通的反对,反而使自己处在了不利的境地上。
  他的货币改革,一开始模仿周朝的子母钱,又不顾五铢钱从武帝时开始已经生产了二百八十亿万的现实,盲目推行花色繁多却没有信用的各种新货币。受到百姓抵制后,还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规定携带使用五铢钱的人与反对井田制同样处罚,流放边疆。为了限制盗铸,他规定一 家铸钱,五家连坐,没人为奴婢,以至没为官奴婢的人以十万数。为了提高他颁布的布钱的地位,王莽规定官民出入都得带上,否则,就是有合法的证明,旅馆也不接待食宿,关门和渡口可以加以拘留。连公卿出入宫门时,也必须出示所带布钱。一种货币变成了通行证后,流通的作用也就不存在了。     在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上,王莽陷入了盲目的自大和在没有任何经济和军事实力基础上,盲目实行大汉族主义和天朝独尊的理想复古状态的错误思想中,不能自拔。作为一个新建立的政权,本应首先维持现状,要有所作为也应首先把内政治理好,获得外交的资本。他却首先挑起了无谓的争端,他要匈奴改为“恭奴”、“降奴”,将“单于”改为“善于”、“服于” ,改“高句丽”为“下句丽”。他随意改变西汉以来的惯例,引起了各族首领的不满;又轻率地决定动用武力,不仅导致边境冲突,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边疆,造成了北方边疆人民深重的灾难。这一切像煞隋炀帝杨广的所作所为:三次征高丽,最后闹起内乱。    为了真正地复古,他甚至做出了最不可理解的决定——掀起了一场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能改的一律不放过,而且还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张宏杰在《从先进模范到乱臣贼子》中有段精辟的话描述了当时的王莽:“无限的权力足以把任何明智的人变成疯子。现在,他已经没有任何顾虑,没有任何限制,多年来积蓄在胸中的种种梦想,汹涌而出。他把帝国变成一个巨大的实验场,来实验他的种种天才构想。”可以想象,他在金銮殿里,一张地图前,涂涂改改,一切都向着他心中的古代靠近,但是他忘记了,他一涂一抹之间,国家发生了多大变化?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多大的困难?
  以上的分析就是本文对王莽改制失败原因的观点。虽然王莽的改制的失败是理想主义的失败,给人民、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最后也使得自己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果。在人民的反抗和统治阶级的颠覆中丢掉了政权,壮志未酬而被人杀死后碎尸,舌头也被割出来吃掉,但是我们在评价王莽的时候,也应该客观地分析他的主观动机。不应当只是抓住他所谓篡权的事实,所谓虚伪的行为,而忘记了他夺取政权的目的和夺取政权之后的所作所为。评价他的所作所为却只看到最终结果,不看其之所以如此作为的初衷、出发点。所谓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自古无圣人。当然,如果只从动机出发,那么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也是有可取的成分了?并非如此。毕竟,国家之事,关系社稷民生,必须审慎为之,如果只有善良动机而行为时不加注意,也是不可取的。总之,对待王莽,对待整个历史,我们都应该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进行分析,否则从一开始,评价就是错误,至少是片面的。
  综上所述,王莽实际上是真正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统治,同时兼顾社会的下层人民群众利益的而进行改制的统治者。不论他取得权力的途径,不论他改制后的结果,不论如何,王莽都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的成功的思想家和个人道德的实践家,同时也是一位失败了的英雄。他的失败是项羽式的不顾形势,刚愎自用,众叛亲离的失败,他的失败是荆轲式的力量薄弱,方法错误,以卵击石的失败,他的失败是王安石式的限制统治阶级利益最后遭到掌权阶级的反对而满盘皆输的失败。但失败了,他也同样是英雄!记得一本评价王莽的书上引用陶渊明的话来说明,那就是“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