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爱之百态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支点投资作者:赵勇彬发布时间:2013-07-03

    《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鼓励战争和颂扬战争的诗,但《诗经》民间歌谣的部分里有很多是恋歌,表达男女爱情的。本文从《诗经》的爱之百态入手,谈谈该书所表现的男女之情,以及当今的现实意义。
  一、《诗经》表达男女之间“一见钟情”的火热恋情
  有这样一句话,不相信一见钟情,但相信日久生情。然而,有许多人在美貌面前感性地选择了一见钟情。《诗经》的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道出了一名男子对一个美丽的女子的一见钟情,那种深深的爱慕,让他用琴瑟与她联系感情,用钟鼓使她快乐。《吕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志,其几吉兮”,歌颂了自由的爱情观,那种心之灼灼,情之切切,更让人肃然起敬。《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歌唱着不期而遇后欢乐无比,便情不自禁地发出“适我愿兮”的幸福……多少个美妙的巧遇,造就了多少幸福的一页,那种感性后的纯美是何等的可贵,而今天,所谓的一见钟情,还会为这种纯美后的天然爱情而长相厮守吗?如今,只有理性地选择钟情,才会有《诗经》中的纯美,才能守住永久的幸福。那种纯美的感性在这个世界里慢慢地萎缩,感性后只是一场美丽而又空洞的梦了。
  二、《诗经 》表达男女之间“生死相许”的忠贞爱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这种忠贞不渝的爱情观是多么令人向往呀!《邶风·击鼓》中有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山盟海誓。《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借物表达爱慕,并在那种锲而不舍的追求中感受真挚热烈的浓浓之情,也便有了“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动人精思,秋风萧瑟,草本飘零,枯叶落地,别有一番滋味。古今忠贞之人仍可见可寻,但却已少之又少。在当今社会上,能说会道的人处处可见,一句“我对你忠贞不渝”的话真可以感性地接受吗?理智的人会察颜观色,在爱的面前表达自我,作出明智的决定,而感性的人只会在爱情中昏昏欲睡而迷失了自我,最后,只能吟出“伊人犹在,唯我相誓”。
  三、《诗经》表达男女之间“始终不悔”的相思苦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爱情的世界里少不了这种相思苦恋。《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洄从之,道阻且长,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情景相生,反复吟咏的是一种可见不可即的企慕深情。《陈风·吹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窃纠兮,劳心俏兮,”将月下思人的情怀发到了委婉尽致,惟妙惟肖的境界。《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这种隔阂,这种冷落,让女子的相思煎熬苦不堪言,依依之情凄楚缠绵。《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歌者的回环往复,不住咏叹“青青子衿”借以抒发自己的悠悠思情及“日不见如几月兮”的眷恋之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苦思冥想依旧在今天相继,每份恋情发出的情绪更是参差多变。爱是要在理性中成长,我们不能在感性中幻想,而荒废了自己的青春。要理性地去追求该有的幸福,而不是感性地去执著,去勇敢。正所谓幻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已不能像古时候那样感性去爱,现实需要理性。
  四、《诗经》表达男女之间“棒打鸳鸯”的惋惜怨情
  曾有人唱出“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诗经》中的棒打鸳鸯更让人感叹惋惜,《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可,娶妻如何?匪媒不得。那种娶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许多男女不得不擦肩而过,以斧头喻娶妻更让人感到一阵悲痛。恋爱受到了父母的压迫,《郑风·将仲子》曰:“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不可畏也”。在这种礼教习俗下,女子从心底发出“岂敢爱之”的悲诉。更有人吟出《鄘风·柏舟》“彼两,实维我仪,之死夭靡它”。母也天只,不讶人只!这种自由爱情受到干涉后发出“之死夭靡它”的坚定誓言是对爱情的夭志不移。古代有多少人在这样的残酷洗礼中接受不愿接受的事,然而,他们还是向往着美丽的自由。而今天,我们能够自由地追求幸福,更应该理性点,去发现拥有,接受拥有,珍惜拥有,而不是感性地接受原有的安排。
  西方哲学家说过:“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追求爱情是古今人类,尤其是青年男女天然的,至纯至洁的情感活动。我追寻着《诗经》的足迹,遥望着里面的青年男女,走进他们的爱情,去感受着爱之百态的杂感。如今,我们有着同样的心,经历着同样的事,只要我们理性地对待着每一份真爱,就能保存那《诗经》里永恒的爱,感受同样的幸福快感。如果到现在,你只是匆匆走过、回首,你只看到了你重复着《诗经》里的痛楚,伤心的列车带你穿过一个带着伤疤的路口。伴着彤管呢喃的呜咽,在《诗经》的长河里,我懂得了成长,理性地成长,珍惜拥有。

 


    参考文献:
    诗经研究丛刊        学宛出版社       2005年出版
    诗经的智慧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