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同打造科技产业园

来源:支点投资作者:林齐鸣发布时间:2013-05-08

 一、前言:产业生态链
   (一)生态链的作用
    许多养鱼的人,都把精力放在如何净化水、加温或者加氧方面。然而上海支点办公室的鱼缸里虽非如此,鱼却养得很好。这关键在于缸内有水生植物、虾、泥鳅以及经过发酵的土壤中的微生物,形成了一个生态链。世间万物皆有关联,只有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闭环,才能生生不息、欣欣向荣。每一种事物如果都在这个环上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发挥最大的效能,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得整体的层次水平不断提高。
    技术的进步、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三者之间也必须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才能相得益彰,迅速地、健康地、和谐地发展。例如围绕着浙江义乌自然形成的规模化小商品贸易,后期着力打造的整一个系列的自生自给、自有自足的生态产业链,就能够为当地及周边产业和经济的集群式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全国范围内的、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各类高新园区、高新技术孵化园、产业园、工业园区等,目前大部分处于拥有不少现金技术的高新初创企业,但其中真正能够发展壮大的企业寥寥无几。这与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打造出上述产业生态链有密切的关系。
   (二)产业生态链的闭环与整合
    科学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再到商品规模化,主要经历八个步骤:
    
    上述提到的八个步骤,大致就分为两个环路,即从论文到专利这一闭环和小试到商品规模化这一闭环。
    1、论文到专利过程的闭环
    从论文到专利这一过程的闭环,主要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内进行,依靠的是科学家,或者说“技术原创专家”的智慧,主要目的在于确定技术标准、技术路线。在这一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对产业化成本和商业模式设计考虑很少。
    2、小试到商品化、规模化过程的闭环
    从小试到商品化、规模化的过程形成了第二个闭环,主要在企业和内部研发部进行,依靠的是企业家和企业内高级工程师,或者说“工艺专家”、“商业专家”的智慧。小试后,技术的产业化工艺路线基本确定,并综合考虑了技术先进性和商品化成本之间的平衡,也就验证了将来商品规模化的结果。
    3、打通、链接两个闭环,在产业园内部形成产业生态链
    目前情况而言,这两个闭环各自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如果能以一种合理的合作、分配模式将两个闭环相互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就能实现产业的生态链。这个衔接的点就是“试验”这一步骤。试验是验证、修正技术路线的重要步骤,更是技术与商业对接的关键点。
    产业园作为技术落地的载体,必须使上述步骤以标准流程的方式形成一种生态链式的闭环,推进产业园的循环滚动式发展。
    二、政府包办的产业园存在的问题
    国内产业园由于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几乎包办了产业园的从建设到招商,再到企业发展及产业迁移的整个过程。虽然政府包办的发展模式使国内的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但是,大多数产业园未能使得上述步骤真正形成良性发展的闭环,其核心问题是未能将科学家智慧与企业家、企业内高级工程师智慧相结合,使得技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商业效益不高。具体而言:
   (一)重科技先进性而轻产业化可行性的问题
    1、目前国内产业园考察技术的重点放在“优秀”上,而对技术的“优势”考虑不足。一个优秀的技术在研发时候,往往不考虑总成本及市场化效益等因素,仅追求产品性能的极致性。但在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在产品性能、成本、市场化等找到一个平衡点,使项目的具备综合性的竞争优势。
    2、未能使企业家的智慧在产业化过程中发挥充分的作用。目前来看,大部分科技项目是谁发明、谁创业。但是作为发明人的科学家往往不具备真正的企业家所具有的那种殉道者的精神、胸怀、宏观形势分析能力、决断力、资源整合能力、团队建设和管理能力等。这使得不少技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因商业决策失误而未能达到预期的商业效果。
   (二)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而轻软环境建设的问题
    不少产业园在土地、厂房、交通、管道等硬件建设方面下了大力气。但软环境建设在产业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软环境建设包括的方面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例如:
    1、入驻产业园的初创企业的负责人,在工艺路线、成本控制、团队建设及商业模式选择等等方面,需要扶持和培训。因此应当打造一个成熟企业的企业家、高工等后一个闭环中的主要头脑们与初创企业的负责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以先进带后进,这样不但能够使商业智慧得以薪火相传,也能够在当地产业集群中形成较为统一的商业风格,甚至是形成类似浙商、晋商、徽商那样的一种独特的商业文化。现在看来,有意打造类似的平台的产业园寥若晨星。
    2、为入驻产业园的企业争取政策、行业的优势。企业不但在税收、环保、配套金融杠杆等方面需要软环境的配套,而且很多企业的技术因为没有在产业目录中收纳,因此需要产业园为企业奔走争取,使企业在发改委、商业部、科技部等立项、纳入产业目录并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同时,还应扶持企业根据自身产品特征出具相关企业、行业标准,甚至上升到国家标准,使企业赢得更高的保护性壁垒和门槛。现在看来,有意识地提供上述服务的产业园也是凤毛麟角。
   (三)重经济、科学专家意见轻企业家决策的问题
    在引进项目时,却缺乏科学的决策方式和决策依据,或者只是一种表面的科学——即在产业选择、项目引进的决策过程中对技术专家、经济学家的意见过分依赖,而忽视了真正在商业战场的第一线奋斗的企业家的意见。如某著名经济学家为广东省提出了“腾笼换鸟”和发展新能源汽车、LED两个产业的意见,不但导致广东省目前疲于维持这两个产业而财力透支,这两个产业也因与市场需求不符而迟迟不能产生充分的回报。如果以企业家的眼光来看到这两个产业,恐怕会被列为“回避”的范畴。如果在决策时吸取了企业家的判断,就能避免那样的后果发生。
   (四)忽视引进项目与当地产业匹配度的问题
    科技、企业、产业园、地方产业链、区域经济,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形成的是宏观经济生态圈。如果撇开这个紧密相关的生态圈而只关注技术本身,导致科技项目与当地主导产业脱节,或与当地的主导产业不匹配,即使其能够产业化,也很难与地方经济、周边企业发生联动效应,无法带动产业链的升级与经济增长点的转型。而科技项目发挥不了它真正蕴含的经济价值。只有使科技项目与当地主导的强势产业结合,才能提高科研转化率和当地产业升级转型的效率,增强整体竞争力。
   (五)重单一大项目轻产业链布控的问题
    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大项目的引入,而轻视项目对于园区内产业链以及区域内、外部产业生态链的影响。不是围绕产业找技术,而是先引进技术再找上下游产业。这将使园区发展陷入一种无序状态,各类企业混杂群居的情况比比皆是,导致生存成本增加,发展难度增大。政府引进单个项目,虽然体量很大,但政府付出的成本却远远超出这些项目的所带来的价值。未来的竞争必是复合实力的竞争,而非单一竞争,因此只重单一项目而轻产业链将会使科技产业园失去价值,脱离“产业生态链”集群而存在的科技产业园很难获得持续发展。
   (六)重吸引企业而轻挽留人才的问题
    政府为了吸引企业入驻产业园,往往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开出比较优厚的条件,但是这些条件仅仅是针对企业。留住了企业,只是留住了一个壳。企业真正的价值核心,不是产品、不是技术、不是商标,而是人才。如果不能真正地为人才考虑,通过优惠的地价、房价使他们安有所居,通过便利的商业配套设施使他们衣食无忧,通过相应的政策激励和奖励使他们积极进取,那么,当人才黯然离开企业的时候,产业园就流失了它最可宝贵的财富。
    三、解决问题的建言
    上海支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对上述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反思,认为自身作为一家以要素重组(ER)模式作为投资主导模式的投资公司,能够协助产业园引进商业智慧,实现产业园内部生态链式的闭环效应,打造产业园内生的自我完善机制,为国内产业园切实减少上述问题所可能产生的缺陷、漏洞和结构性风险。上海支点提出了打造科技产业城的概念,并根据当前公司的经验及实力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对策。具体如下:
   (一)建立健全的大小风控体系,避免产业园的前期风险
    支点拥有项目调研模块健全,已形成精炼的投资流程和标准,在实践过程中切实推进企业自身及被投企业的发展。支点设有行业中独有的组织构架,建设出不同于以往传统PE的、以同时具备理工科知识背景和丰富的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的人才作为一线团队的复合型投资团队;并打造学习型组织,形成健全的合规性评价机制和评审专家, 确保项目技术可产业化。
    同时,支点在上海、杭州、北京设立资源整合中心,负责资源整合、项目落地、产业对接、争取行业政策支持等各种服务。通过不断健全的大小风控体系,进一步规避投资的前期风险。
   (二)规定严格的投资评判标准,保证产业园的项目品质
    支点在产业链前期制定引进项目的评审审核标准——“5+2+2”标准。具体为:第一,市场容量大,处于高增长状态;第二,毛利率一般要在50%以上;第三,技术含量高, 2-3年处于垄断或领先地位;第四,替代性高;第五,产品可即时产业化;第六,具备母技术平台;第七,可赋予金融杠杆和使命;第八,可与支点现有资源的匹配;第九,存在行业空白,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支点通过以上的评审要求,量化的评价体系和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作出相对比较科学规范细致的评价,避免了从前专家评审中的随意性、盲从性和片面性。目前,支点已利用这些严格的标准投资多个项目,许多项目已达产。
   (三)争取国家的补助税收优惠,降低产业园的投资成本
    支点投的每个项目都能拿到国家补助,比如土地补贴、高科技奖励等。例如蓝地球、冷光源等项目都得到国家补助和税收优惠。目前,支点正在杭州、马鞍山等地筹建支点金融产业园区,能给被投企业更多的成本优惠。同时,中科院已确定与支点共同建立国家级实验室,该实验室享有几千万的国家补助。这是地方政府不一定具备的实力。支点通过补助及税收优惠的优势,降低产业园的相应成本,切实推进产业园的发展。
   (四)大力推动已达产项目,促进产业园的初期发展
    打造产业园,支点第一批将率先推动已达产项目,以此增强萧山当地干部群众的信心,也为园区的发展播下优质的种子,这些种子包含企业的科研人员、工艺人员等等,从而开拓出产业园发展的第一步。同时,在产业化项目中,支点将引进建立国家实验室科,让科研人才与工艺人才产生充分的交流,实现工艺专家与原创专家的无缝对接,实现本文开头所说的两个闭环的衔接,实现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这样一来,研发专家可能要花费一两年时间搞明白的问题,而通过与工业化人才的交流一两分钟就解决了。在这种平台上联合工作,更易促进项目与新一代技术走出实验室进行产业化,切实推动产业园的前期发展。
   (五)通过ER模式进行对接,提高产业园项目的产业化速度和质量
    要素重组(ER)投资模式是上海支点投资为了使“社会型企业家”与“技术专家团队”相结合,由社会型企业家负责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专家团队专注技术、工艺的产业化和进一步的研发,使双方各尽其才、相得益彰,顺利实现科技产业化,以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与转型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投资模式。在产业园里大部分是专家型的创业者,支点将运用“ER”投资模式进行资源整合,将产业园里的科研工作者、企业家和产业化人才、金融人才、政府进行对接,多方合作共同打造。
   (六)与政府联合打造项目落地平台
    支点不但将进一步引进高新技术科研项目,更将与政府携手打造完整、顺畅的项目落地平台。具体而言:
    1、针对支点提供的项目,整体的规划是:在总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落成30个项目(不含子公司)。当然,这也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在第一阶段,政府需要提供5-10万平方米的厂房以供周转。另一方面,一旦某个企业实现了商品规模化,该企业将搬离政府提供的土地,以便新的项目入驻。如此以来,项目的良性循环,将推动产业园的快速发展。
    2、项目落地平台的设计规划是:2014年,在上述5-10万平米厂房的孵化效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根据支点内部储备项目的要求,建设中试车间,用以批量孵化项目、实现“试验”这一阶段的真正作用,使技术、商业两个闭环相互衔接。并同样在企业实现商品规模化之后,将其搬迁到更加适合的区域继续发展。   
    3、项目的产业化中试车间和成熟项目的迁址,一般会选择离城区较远的郊区地块。但是考虑到挽留人才,特别是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应当在靠近原城区的地段,按照待入驻项目的数量,以2000平方米/家的预算,兴建一座集中的“总部楼”,作为办公和中试之用。以这座总部楼为依托,打造一个成功产业化的企业高管与初创企业高管的互动沟通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传承商业经验和商业智慧,并为更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及产业链的整合打下伏笔。另外,还应当在总部楼附近,建设生活园区,并配套学校、医院、商业娱乐广场等设施。使远道而来的人才,愿意留下,甚至愿意将父母接到生活园区生活,并在此娶妻生子,落叶生根。
    四、结语
    当前,国家执政党面临着两大问题,即反腐和产业升级转型。相比之下,产业升级转型将远远长于也重于反腐。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等出席“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颁奖典礼,已给出一种充分的意识。尤其是中国人民群众觉醒了,对福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为强大的财政支持,这也就必须有足够的税收。高科技项目附加值高,能产生更高的税收。因此,国内将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GDP的新时期,打造科技产业园区正是当前的趋势所在。萧山区作为浙商资本最为密集和强大的地区,打造优秀科技产业城成为浙江省科技兴省战略的桥头堡具有重大意义。